湖北日报讯(记者谢慧敏、通讯员蒋秋雨、李金友)被誉为“中国车谷”的武汉经开区,产业结构正悄然生变。6月21日从该区获悉,2024年,武汉经开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2021年的34.8%提升至42%,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到47.9%股票配资社区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6%,比武汉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。
“‘两升一降’的背后,是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正以创新为引领,从‘一枝独秀’迈向‘百花齐放’。”武汉经开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,因车而兴,历经30多年发展,已集聚10家整车企业、14座整车工厂和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,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全区第一大支柱产业。
近年来,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浪潮,武汉经开区“二次创业再出发”,以“汽车+产业”模式,构建“车能软芯材”高效协同的“135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从单一向多元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跃升。
作为“1”核心产业——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推进。2022年以来,武汉经开区密集开展“百万新能源汽车达产”“汽车零整比提升”“卡脖子技术突破”三大行动,做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产业。
目前,武汉经开区已建成7大新能源整车厂。自去年以来,平均每月都有一款“车谷造”新车上市,新能源车产量年均增长近70%,占整车比重由2021年的7%提升到去年的41%。岚图汽车成为国内首个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。中创新航、采埃孚等1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先后落户,汽车零整比从0.45:1提升至0.68:1
与此同时,武汉经开区推动汽车产业链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延伸,管委会原办公大楼变身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,法雷奥、康明斯等36家汽车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,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、达到50%,实现“经开研发、全球应用”。
股票配资社区
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
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,武汉经开区抢抓机遇,加快布局“车能软芯材”汽车产业生态圈,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。
南太子湖畔,1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,已成为武汉软件产业新高地。自2023年9月启动建设,这里已集聚亿咖通、芯擎科技、东软、星纪魅族等200多家产业链核心企业,吸引了3万多名软件相关人才。目前,武汉经开区软件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近350亿元,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40亿元。
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。
军山新城内,全国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已经建成。围绕“汽车+新能源”,去年8月,武汉经开区投资40亿元,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,打造集氢能研发、生产、中试、孵化为一体的氢能产业核心承载区。目前,已引育国电投、雄韬氢雄、理工氢电等20多家知名氢能企业,形成制氢、储运、燃料电池、整车制造及示范运营的全产业链生态。
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已集聚20多家氢能企业。
此外,围绕“汽车+新材料”,建设新材料产业园,依托鼎龙控股、金发科技(600143)等120余家新材料企业,在电池、集成电路、零部件合金等新材料细分领域填补国内空白,全区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近200亿元。
围绕“汽车+人工智能”,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,引育科大讯飞(002230)、中国电子等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,其中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0余家,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,占全市比重20%,居武汉人工智能产业“第一方阵”。
在加速产业布局的同时,武汉经开区还设立500亿元车谷产业发展基金,为产业未来蓄积动能。先后制定实施了“科创33条”“知识产权8条”“人才黄金10条”普惠性科技政策,拿出30亿元支持科创事业,持续营造“热带雨林式”创新生态。
眼下,在武汉经开区,一批“非汽车”领域的创新企业正快速崛起。芯擎科技“龍鹰一号”“星辰一号”芯片实现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芯片国产替代,“龍鹰一号”累计出货量超100万片,位列国产智能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。星纪魅族智能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5已接入多个品牌的20多款车型,搭载车型总销量达到116万辆。鼎龙控股突破光刻胶、抛光垫、柔性显示材料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金发科技实现车用新材料国产化替代。
鼎龙控股自主研发生产的抛光垫产品。
“推动产业多元化,武汉经开区在路上。”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,武汉经开区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持续做强工业主引擎,加快新兴产业聚势成群股票配资社区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推动“中国车谷”加速迈向“世界车谷”。
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